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81篇
  免费   732篇
公路运输   4468篇
综合类   3927篇
水路运输   3030篇
铁路运输   2487篇
综合运输   801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257篇
  2021年   462篇
  2020年   547篇
  2019年   274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358篇
  2015年   524篇
  2014年   1149篇
  2013年   812篇
  2012年   1340篇
  2011年   1365篇
  2010年   1012篇
  2009年   872篇
  2008年   887篇
  2007年   1172篇
  2006年   967篇
  2005年   603篇
  2004年   388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跨度52m的钢结构大跨叠层桁架是西安火车站站改工程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大跨叠层桁架的整体有限元模型,对整体结构进行全面的静力分析和自振特性分析。静力分析着重研究结构整体变形和应力比,分析不同荷载工况作用下结构变形特征;自振特性分析在研究叠层桁架自振特性的基础上,分析改变桁架腹杆形式对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构件的变形及应力比均满足《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的规定,结构整体位移分布一般呈现正对称特征,大跨叠层桁架的最大位移区域位于跨中位置;大跨叠层桁架具有较低的自振频率,腹杆形式的改变对其自振频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研究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头时距对不同CACC比例下混合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关系,进而为CACC车头时距设计提供参考. 应用优化速度模型(Optimal Velocity Model,OVM)作为手动车辆的跟驰模型,PATH真车实验标定的模型作为CACC车辆的跟驰模型. 基于传递函数理论,推导混合交通流稳定性判别条件,计算关于CACC比例与平衡态速度的混合交通流稳定域. 分析混合交通流在任意速度下稳定所需满足的临界CACC比例与CACC车头时距的解析关系,提出随CACC比例增加的可变 CACC车头时距设计策略,并通过数值仿真实验验证所提可变CACC车头时距策略的正确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提可变CACC车头时距策略下,CACC车头时距随CACC比例增加而逐渐降低,避免取值较大影响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的提升;当CACC比例大于35%时,混合交通流在任意速度下稳定.研究结果可为大规模CACC真车实验的实施提供理论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技术已相对成熟,指导了我国超大、特大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在1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大城市在空间、人口、经济、交通出行特征等方面与超大、特大城市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技术对大城市的适用性存在一定的局限。通过分析大城市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互动关系,提出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需求。基于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编制技术流程,结合大城市的需求,从前提研究、方案研究、实施规划三个层面,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中服务范围分析、线网规模确定、近期建设方案制定等技术内容提出优化建议,以适应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编制需求。  相似文献   
14.
就新辟航线首制船“汉亚直达”集装箱船的低硫柴油系统,叙述了船舶低硫柴油系统的设计经验,从当前国内外对船用燃油硫含量的要求、应对方案到船舶低硫柴油冷却方式选择、低硫柴油冷却系统设计、高/低硫柴油转换、使用低硫柴油风险分析及处理等方面进行详细叙述,为业内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ransport network criticality analysis aims at ranking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elements based on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verall infrastructure network. Despite the wide variety of transport network criticality metrics, little guidance is available on selecting metrics that are fit for the specific purpose of a study. To address this gap, this study reviews, evaluates and compares seventeen criticality metrics. First, we conceptually evaluate these metrics in terms of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transport system that the metrics try to represent (either maintaining connectivity, reducing travel cost, or improving accessibility), the underlying ethical principles (either utilitarianism or egalitarianism), and the spatial aggregation considered by the metrics (either network-wide or localised). Next, we empirically compare the metrics by calculating them for eight transport networks. We define the empirical similarity between two metrics as the degree to which they yield similar rankings of infrastructure elements. Pairs of metrics that have high empirical similarity highlight the same set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elements as critical. We find that empirical similarity is partly dependent on the network’s topology. We also observe that metrics that are conceptually similar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high empirical similarity. Based on the insights from the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mparison, we propose a five-step guideline for transport authorities and analysts to identify the set of criticality metrics to use which best aligns with the nature of their policy questions.  相似文献   
16.
Contrary to most signal decomposition methods that usually decompose an original signal into a series of components simultaneously, a novel approach based on repeated extraction of Maximum Energy Component (MEC) is proposed. The approach starts from determination of the MEC referring to the estimated Power Spectral Density (PSD) function, and then represents the MEC by employing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to fit the original signal. By defining a stopping criterion based on two adjacent estimated PSDs, each MEC can be accurately extracted with an improved performance throughout the entire signal decomposition. To verify the proposed method, a single degree-of-freedom system subject to harmonic loads has been examined.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alytical response can not only be decomposed into four MECs corresponding to the excitation and the system, respectively, but also provide an accurate estimation of natural frequency and damping ratio of the system. Meanwhile, by observing results from th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EMD),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VMD) and Prony based on state-space model (Prony-SS), an improved decomposition accuracy has been achieved from the proposed approach. Furthermore, experimental data from the Norwegian Deepwater Programme and two sets of field-test data from one fixed offshore platform and an offshore wind turbine have been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developed signal decomposition method. It is noted that divergence in results by Prony-SS can be observed when a very large model order is used, while the proposed method provides the better decompos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ignals.  相似文献   
17.
国际上高震区高桩梁板码头抗震设计往往采用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且采用钢管桩结构较多,而硫酸盐还原菌(SRB)能在极短时间内对钢管桩造成严重的腐蚀,危害极大。针对SRB的腐蚀机理,提出3种主要防护措施,并对物理防护法的3种不同工程应用方案进行对比研究。结合菲律宾马尼拉某集装箱码头工程设计,采用控制变量法,对3个方案分别进行push-over推覆分析求解。计算结果表明,覆盖层保护法及钢管桩泥面处局部填充混凝土法的结构抗力较大且结构延性较好。对类似工程环境的码头结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等应用场景对交通分配多样化的需求,结合目前交通分配方 法族谱中的众多模型与方法,本文构建能够满足族谱中所有交通分配特征的一体化交通分配技 术框架,提出交通网络交通分配一体化技术体系,并将该体系嵌入交通分析平台软件“交运之星- TranStar”中。该技术体系包括:“模型关键参数”“交通阻抗函数”“交通网络交通分配基础模型与 快速算法”3部分模块组合的分析模型一体化;面向步行、自行车、机动车及公共交通等多模式交 通网络的分析对象一体化;针对城市土地开发,交通网络建设,交通管理控制,公共交通系统,以 及交通政策制定等应用场景一体化。选取南京市道路网络和公交网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 明,本文提出的交通分配一体化技术具有处理超万节点多模式交通网络的能力,对各类交通模 式、典型业务场景的分析结果可为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海洋资源勘探不断向深海发展,适合深海作业的半潜式平台成为研究热点,而稳性校核多是针对自升式平台,少有对半潜式平台的稳性研究。考虑到柱稳式平台与自升式平台稳性恒准的差异,本文针对半潜式平台,用Moses软件计算半潜式平台稳性,具体做法为对某一半潜式平台进行数字化建模,之后通过改变横摇角得到平台的风倾力矩和复原力矩曲线,从而对平台的完整稳性、碰撞破损稳性以及单舱进水剩余稳性进行分析校核。得出结论如下:1)该平台在油田拖航下最危险的情况为艏摇角60°时,在其它工况下最危险的情况为艏摇角30°时;2)半潜式平台吃水的增大不利于平台的完整稳性;3)在油田拖航工况下,舱室的组合碰撞破损对平台稳性影响最小;4)对于碰撞破损稳性来说,半潜式平台的稳性程度不一定随着吃水增加而降低,具体情况要根据在不同吃水下不同的舱室组合来判断;5)平台在作业工况、远洋拖航工况和油田拖航工况下最危险的进水舱室分别为WB01P、FWD4P和AFT3P;6)平台的吃水增加不利于平台单舱进水后的剩余稳性。希望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为其他半潜式平台的稳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设计无缆潜航器,采用数值分析和机械制造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出一款新型无缆潜航器,在设计制造出潜航器的基础上,对该无缆潜航器进行力学性能分析研究,对其水下运动规律及特性进行了理论推导,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分别讨论机器人的结构力学特性和流体力学特性,并对机器人的应力应变强度参数进行仿真分析,讨论不同情况下机器人的属性参数,结合分析数据,对潜航器运行工况下的各项参数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最后对以上所有参数进行总结归纳,文中所采用的方法可以用于机器人设计及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